AI會取代人類嗎?

AI會取代人類嗎?

這是一個熱門且充滿爭議的問題。一部分樂觀的人認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(AI) 將成為讓人類更加進步的工具。也有的人認為AI最終會成為全方位超越人類的一種機器。目前的AI擁有許多人類無法達到的能力,例如多語能力(ChatGPT能使用超過50種語言),但也還存在比不上人類的地方。例如、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大型語言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)真正的知道「草莓的味道」,我指的是真正的聞過、品嘗過草莓。也還不曾有神經網路(Neural Network) 能做到像人類一樣的「終身學習(Life-Long Learning)」。儘管如此,我們很難斷言最終AI能不能學會這些把戲。如果要回答「AI是否會取代人類」,必須要觀察更抽象的部分,而不是細究AI具有哪些功能。

開始之前,我想先和讀者約定本文中的「AI」的意思。我指的「AI」是一個概念,指的是一套產生某種功能的人類邏輯。大型語言模型屬於一種AI,但不限於此。計算機算得上一種AI,因為它能夠完成各種計算。鬧鐘也算得上一種AI,因為它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叫你起床。只要是由人類設計的物品,多少都會有些AI的色彩。今天我們提到AI,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某個類人的機器。這個普遍印象並不妨礙下面的討論,但請記住:AI不限於此。

定義「取代人類」

直覺告訴我,如果人類從世界上消失,必然代表著人類在世界上的角色將會空下來。這些角色有可能被其他的生物取代。這些角色被取代並不代表人類會滅絕。但我想說的是,如果某一天AI已經把人類在生態系中的所有角色都取代掉了,而且做的都比人類好。如果人類沒有發展出其他的謀生技巧,就會和AI競爭相同的生態位。到時候人類必然滅絕。AI如果能夠快速學會目前人類的所有把戲,也極有可能「追殺」人類的新把戲。所以,當AI取代人類的那一天,距離AI消滅人類可能也不遠了。

是什麼原因讓人類提心吊膽?

當然是AI的快速進步以及其無限的潛力。其中更重要的關鍵是,以前AI的進步來自於人類工程師的精心設計。而現在AI能夠透過「有限的訓練」使自己得到超越人類的能力。也就是說,AI的能力已經漸漸地不受限於人類。當然,目前訓練AI的方法仍然是由工程師設計的,但也已經有人試著用AI訓練AI[1]。AI作為一種概念,它因為人類而誕生,並且不斷被人類改進,AI變得越來越優秀。然後AI開始能夠自己訓練自己。比人類優秀的東西脫離人類的控制,就是人類最恐懼的一部分。

產生人類的「基因」

人類的設計藍圖由人類的基因(Gene)控制,數百萬年來透過突變與天擇,將人類從南方古猿形塑成如今的模樣。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會有終點,紀錄人類基因的DNA也會有損壞的一天,但是人類基因能夠世世代代在人類之間複製並傳承下去。由於只有基因能夠代代相傳,複製並記錄著生物的藍圖,所以基因才是物競天擇的最小單位。「演化」指的也是隨著時間發生在基因上的變化。基因就是生物藍圖的複製者,勝出的基因能夠複製自己並傳承下去。

人類產生的「迷因」

能夠演化的並不只有基因,還有「迷因(Meme)」:一種結構化資訊的複製者。小的例如口訣,大的如語言、文化、宗教、科學等等。迷因能夠在人類大腦之間複製,或是說傳授。迷因也會像基因一樣突變,特別是當學生不專心上課的時候。迷因也會彼此競爭與滅絕,例如「傳統文化」對上「外來文化」、「古埃及文化」被「希臘文化」與「阿拉伯文化」消滅等等。因此迷因也會發生演化,例如現代漢語來自古代漢語,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。一個世紀以前的物理學知識也與現今不同。

如果我們大膽一點想,「如何設計AI」也是一種迷因。這個迷因也還在許多人類的大腦裡不斷複製並演化。包括你的,還有我的。迷因演化的速度遠遠快過基因。例如五千年來人類的基因沒有太多不同,但是五千年前的語言、文化、宗教都已經與現代完全不同。如果迷因能夠繼續演化下去,總有一天能夠做出比基因更好的「類人藍圖」。

歷史上,基因取代了誰?

有一個生命起源的假說認為生命起源於無機鹽結晶《無機礦物質理論》[2]。物質結晶的方式可能不只有一種。結晶的形狀也有可能會因為結晶的過程的瑕疵而產生變化,從此誕生各種不同的結晶。如果一種結晶容易長大並碎裂分散到更多地方,這些碎片可以成為新的結晶的晶種,那麼這種結晶可能就會在結晶/再溶解的循環中取得優勢。「結晶」可能是最早能「演化」的東西。

為了取得優勢,某些結晶開始透過自身結構產生長鏈分子以保護自己。這些長鏈分子有些長得很像RNA。如果更多的RNA能夠幫助結晶取得複製上的優勢,那麼結晶有可能會演化出自我複製的RNA以大量製造RNA。

當RNA能夠自我複製的瞬間,生命誕生了。「基因」也取代了「結晶」成為了演化的主角。隨後是DNA取代了RNA成為新的基因載體,並演化許多複雜的生物。

「迷因」能取代「基因」嗎?

如果迷因是更出色的資訊載體,那麼迷因將在未來擔任更明顯的角色,而基因生物們只能淪落到像RNA細菌一般的配角。好吧,我不是指RNA細菌有多落後。而是相較於大型且複雜的真核生物,以RNA為基因載體的生物只能以一些簡單的形式生活著。我猜「迷因生物」也會這樣看待「基因生物」。

現在的關鍵是迷因能不能夠脫離人類自我複製。如果AI能夠訓練AI。那就好像當初RNA脫離無機鹽類自我複製一樣,迷因開始能夠製造迷因了。而我們無法阻止這個過程,因為迷因總是在人類的腦袋之間不斷的演化。今天我不做,明天還是會有人為了私利而改良迷因。

小結

「設計AI」是一種能夠在人類之間複製的迷因。相較於「基因」,迷因的演化速度更快。如果迷因能夠脫離人類,並自我複製,人類作為一種基因生物就會面臨被取代的命運。

延伸閱讀

  1. Ma et al., 2023, EUREKA: HUMAN-LEVEL REWARD DESIGN VIA COD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
  2. Page 238、盲眼鐘錶匠:解讀生命史的奧秘/道金斯 –第二版

所有文章分類

訂閱我吧

不再錯過每一篇新文章

*

Yi-Lung Chiu